Tags

  • 世说新语 (167)
  • English (147)
  • 道德经 (87)
  • 李白 (33)
  • 苏轼 (25)
  • 杜甫 (21)
  • Gaming (14)
  • 白居易 (12)
  • 辛弃疾 (11)
  • 杜牧 (10)
  • 李煜 (10)
  • 刘义庆 (10)
  • 陆游 (9)
  • 王安石 (9)
  • 欧阳修 (9)
  • 晏几道 (9)
  • 战国策 (9)
  • 司马迁 (9)
  • 王维 (8)
  • 李清照 (8)
  • 李商隐 (8)
  • 摘抄 (8)
  • 刘禹锡 (7)
  • 王昌龄 (6)
  • 韦庄 (5)
  • 秦观 (5)
  • 柳永 (5)
  • 孟子 (5)
  • 温庭筠 (4)
  • 晏殊 (4)
  • 庄子 (4)
  • 左传 (4)
  • 孟浩然 (4)
  • 韩愈 (3)
  • 陶渊明 (3)
  • 论语 (3)
  • 范仲淹 (3)
  • 王勃 (3)
  • 张九龄 (3)
  • 岑参 (3)
  • 冯延巳 (3)
  • Typography (3)
  • 黄巢 (2)
  • 随笔 (2)
  • 贺铸 (2)
  • 贺知章 (2)
  • 词语 (2)
  • 祖咏 (2)
  • 王国维 (2)
  • 王之涣 (2)
  • 林逋 (2)
  • 曹操 (2)
  • 张若虚 (2)
  • 张先 (2)
  • 宋玉 (2)
  • 孟郊 (2)
  • 墨子 (2)
  • 卢纶 (2)
  • 刘长卿 (2)
  • 乐府诗集 (2)
  • Others (2)
  • 黄庭坚 (1)
  • 高适 (1)
  • 骆宾王 (1)
  • 韩非子 (1)
  • 韦应物 (1)
  • 陶弘景 (1)
  • 陈寿 (1)
  • 陈子昂 (1)
  • 陈与义 (1)
  • 金昌绪 (1)
  • 郦道元 (1)
  • 贾谊 (1)
  • 贾岛 (1)
  • 诸葛亮 (1)
  • 诗经 (1)
  • 褚少孙 (1)
  • 虞世南 (1)
  • 蒋捷 (1)
  • 荀子 (1)
  • 花蕊夫人 (1)
  • 罗隐 (1)
  • 王观 (1)
  • 王翰 (1)
  • 王羲之 (1)
  • 王绩 (1)
  • 王禹偁 (1)
  • 王湾 (1)
  • 王实甫 (1)
  • 潘阆 (1)
  • 海子 (1)
  • 柳宗元 (1)
  • 杨慎 (1)
  • 杜秋娘 (1)
  • 李颀 (1)
  • 李贺 (1)
  • 李绅 (1)
  • 李璟 (1)
  • 李斯 (1)
  • 李密 (1)
  • 李之仪 (1)
  • 朱庆馀 (1)
  • 曹植 (1)
  • 晏子春秋 (1)
  • 成语 (1)
  • 徐凝 (1)
  • 归有光 (1)
  • 张籍 (1)
  • 张祜 (1)
  • 张溥 (1)
  • 张旭 (1)
  • 张志和 (1)
  • 张岱 (1)
  • 常建 (1)
  • 崔颢 (1)
  • 崔护 (1)
  • 岳飞 (1)
  • 屈原 (1)
  • 宋祁 (1)
  • 宋濂 (1)
  • 孙洙 (1)
  • 孙子 (1)
  • 姜夔 (1)
  • 国语 (1)
  • 周邦彦 (1)
  • 周敦颐 (1)
  • 吴均 (1)
  • 南北朝 (1)
  • 儒家 (1)
  • 佚名 (1)
  • 余秀华 (1)
  • RandomQuestions (1)
  • Ethics (1)
  • Home

    道德经主要思想

    Published Aug 21, 2023 [  道德经  ]

    宇宙观

    • 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”
    • 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,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    • 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    • 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    • 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

    人生论

    老子主张尚古主义,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转向虚静的道,人类的文明愈进展,离道的本性愈 远。所谓仁义智慧忠孝,都是“大道废”后的发展,古时没有其名目,却有其实;后世空有 其名,却离其实甚远。老子论生活,分为修己和治人两方面。修己方面,主张不争、无 尤、任自然、尚柔弱、不以身先天下、知足知止。治人方面,老子主张统治天下的圣人须 无欲“得一”,常使民无知,弃绝智慧。[20]

   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说法“欠沉重”,有矛盾,治天下不能无所作为,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, 所谓无欲无为根本不能实现。老子反抗当时的文化、道德、政治,人民以智巧相欺,愈讲 道德仁义人生愈乱,于是感到教育、政治、智慧都没有功效。这种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 时代,可说是“乱世哲学”。[21]

    老子“修道而养寿”(司马迁语),他用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观。《史记》说,老子 活了一百六十多岁。老子叫老子,不是因为他姓老,而是因为他长寿,是有名的寿星 公。[22]

    价值观

    无、道、德

    老子的价值观由“无”、“道”、“德”三者所构成。

    老子言“无”,尝谓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当宇宙尚未形成,万物不会存在,故 称“无”。天地初开,形成宇宙,故称“有”。“万物”由“有”所派生,而“有”从“无”所派生, 天下万物均起于“有”,而“有”又起源于“无”。

    老子言“道”,尝谓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 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”老子认为“道”是宇宙本体,乃万物 之根源,故谓: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”“道”生于天地万物之先,独立长 存于万物之外,不断循环运行,遍及天地万物,绝不止息。老子又认为“道”不可触摸、莫 可名状,故谓:“无状之状,无物之泉。”只能用“道”来代表,亦可勉强称为“大”。故 谓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”意谓“道” 是玄妙深奥的,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。若可用言语来描述“道”,就不是真正的“道”了。当 宇宙万物形成之际,人类会给万物命名,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,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 “道”派生出来的。人为自然万物之一,故须遵守自然法则,故谓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 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“道”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,故老子认为“道”是万物的宗主。

    守柔

    老子言“守柔”,尝谓:“天下之至柔,驰聘天下之至刚。”“道”之所以能循环不息,因为 “道”具备了柔弱的特质,故言:“弱者道之用。”老子以“水”作喻:“天下柔弱,莫过于 水,而攻坚强者,莫之能胜,其无以易之。”又谓:“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 莫能行。”老子强调以柔制刚,认为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,寓在教人谦卑逊让,以退为进。 人若如此,方可明哲保身,故谓: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豁;为天下豁,常德不离, 复归于婴儿。”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,保持质朴本性。故谓:“飘风不 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
    居后不争

    老子认为人应有“居后不争”之心,尝谓: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;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只有宽容、俭 朴、谦让不争的人,方能具备道德勇气,进而博施于人,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。老子尝 谓: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,故能成其私。”只要人能舍弃争 先争胜之心,深明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己。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 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”之理。莫自恃聪明,锋芒太露,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,从而 达致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的境界。

    寡欲

    老子谓人应“寡欲”,故谓: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 足,常足。”人若怀有“可欲”、“不知足”之心,则贪念自生。只有“知足”带来的满足感, 才是真正的满足。老子指出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沉醉于声 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,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。故老子要求人“寡欲”,故 谓:“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又谓:“善为士者不武。善战者不怒。善胜敌者不 争。善用人者为之下。”于生活起居、待人处事应“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”,达致“知足不 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的境界。

    政治观

    无为

    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 治, 虚其心、实其腹、弱其志、彊其骨; 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,为无 为,则无不治。”

    “无为”,无成见而有作为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无为为之而合于道”。道家的“无为”, 是清静自守之义,是道家以“道”修身所要达到的“合于道”、“以辅万物之自然”而不敢擅自 妄为的理想境界。即主观上去除个人私欲及妄念,配合大环境整体各类生态演化之规律, 即能从中体悟出循环不息、周而复始之“道”,反对各种智巧行为创造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对 立现象,从而在各类尚贤与崇富的竞争行为中恶性循环致生许多弊端;期以“人法地、地 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之概念,达到主观上“无为”,客观环境之自然循环“无不为”之 和谐运作。

    善为下

    “古之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不争,善用仁者为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以 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”

    “用兵有言:“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”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仍无敌,执 无兵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加,则哀者胜。”

    大国与小国

    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在政治观的体现,“小”与“寡”为使动用法,即使国家小,人民少,更 利于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。汉唐帝王们用“无为而治”“小国寡民”的道家理念,实现了文景 和贞观之治等盛世。

    知识论

    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 而不亡者寿。”

    “圣人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得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 吾亦信之,得信。圣人在天下,怵怵;为天下,浑其心。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 之。”

    “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是以圣人不病。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”

    Reference

    • [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sg/%E8%80%81%E5%AD%90(%E6%9B%B8)#%E6%80%9D%E6%83%B3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sg/%E8%80%81%E5%AD%90(%E6%9B%B8)#%E6%80%9D%E6%83%B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