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s

  • 世说新语 (167)
  • English (147)
  • 道德经 (87)
  • 李白 (33)
  • 苏轼 (25)
  • 杜甫 (21)
  • Gaming (14)
  • 白居易 (12)
  • 辛弃疾 (11)
  • 杜牧 (10)
  • 李煜 (10)
  • 刘义庆 (10)
  • 陆游 (9)
  • 王安石 (9)
  • 欧阳修 (9)
  • 晏几道 (9)
  • 战国策 (9)
  • 司马迁 (9)
  • 王维 (8)
  • 李清照 (8)
  • 李商隐 (8)
  • 摘抄 (8)
  • 刘禹锡 (7)
  • 王昌龄 (6)
  • 韦庄 (5)
  • 秦观 (5)
  • 柳永 (5)
  • 孟子 (5)
  • 温庭筠 (4)
  • 晏殊 (4)
  • 庄子 (4)
  • 左传 (4)
  • 孟浩然 (4)
  • 韩愈 (3)
  • 陶渊明 (3)
  • 论语 (3)
  • 范仲淹 (3)
  • 王勃 (3)
  • 张九龄 (3)
  • 岑参 (3)
  • 冯延巳 (3)
  • Typography (3)
  • 黄巢 (2)
  • 随笔 (2)
  • 贺铸 (2)
  • 贺知章 (2)
  • 词语 (2)
  • 祖咏 (2)
  • 王国维 (2)
  • 王之涣 (2)
  • 林逋 (2)
  • 曹操 (2)
  • 张若虚 (2)
  • 张先 (2)
  • 宋玉 (2)
  • 孟郊 (2)
  • 墨子 (2)
  • 卢纶 (2)
  • 刘长卿 (2)
  • 乐府诗集 (2)
  • Others (2)
  • 黄庭坚 (1)
  • 高适 (1)
  • 骆宾王 (1)
  • 韩非子 (1)
  • 韦应物 (1)
  • 陶弘景 (1)
  • 陈寿 (1)
  • 陈子昂 (1)
  • 陈与义 (1)
  • 金昌绪 (1)
  • 郦道元 (1)
  • 贾谊 (1)
  • 贾岛 (1)
  • 诸葛亮 (1)
  • 诗经 (1)
  • 褚少孙 (1)
  • 虞世南 (1)
  • 蒋捷 (1)
  • 荀子 (1)
  • 花蕊夫人 (1)
  • 罗隐 (1)
  • 王观 (1)
  • 王翰 (1)
  • 王羲之 (1)
  • 王绩 (1)
  • 王禹偁 (1)
  • 王湾 (1)
  • 王实甫 (1)
  • 潘阆 (1)
  • 海子 (1)
  • 柳宗元 (1)
  • 杨慎 (1)
  • 杜秋娘 (1)
  • 李颀 (1)
  • 李贺 (1)
  • 李绅 (1)
  • 李璟 (1)
  • 李斯 (1)
  • 李密 (1)
  • 李之仪 (1)
  • 朱庆馀 (1)
  • 曹植 (1)
  • 晏子春秋 (1)
  • 成语 (1)
  • 徐凝 (1)
  • 归有光 (1)
  • 张籍 (1)
  • 张祜 (1)
  • 张溥 (1)
  • 张旭 (1)
  • 张志和 (1)
  • 张岱 (1)
  • 常建 (1)
  • 崔颢 (1)
  • 崔护 (1)
  • 岳飞 (1)
  • 屈原 (1)
  • 宋祁 (1)
  • 宋濂 (1)
  • 孙洙 (1)
  • 孙子 (1)
  • 姜夔 (1)
  • 国语 (1)
  • 周邦彦 (1)
  • 周敦颐 (1)
  • 吴均 (1)
  • 南北朝 (1)
  • 儒家 (1)
  • 佚名 (1)
  • 余秀华 (1)
  • RandomQuestions (1)
  • Ethics (1)
  • Home

    郑伯克段于鄢

    Published May 25, 2023 [  左传  ]

    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恶 之。爱共叔段,欲立之,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

    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 之京城大叔。祭仲曰:“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,不过参国之一;中, 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对 曰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蔓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 乎?”公曰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
  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。公子吕曰:“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欲与大叔,臣请事 之;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”公曰:“无庸,将自及。”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,至 于廪延。子封曰:“可矣。厚将得众。”公曰:“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”

    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。夫人将启之。公闻其期,曰:“可矣!”命子封帅车 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。段入于鄢,公伐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

    书曰: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称郑伯,讥失教也;谓之 郑志。不言出奔,难之也。

    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既而悔之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 之,有献于公。公赐之食。食舍肉。公问之,对曰:“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矣,未尝 君之羹。请以遗之。”公曰:“尔有母遗,繄我独无!”颍考叔曰:“敢问何谓也?”公语之 故,且告之悔。对曰:“君何患焉?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”公从之。公入 而赋:“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”姜出而赋:“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!”遂为母子如 初。(泄泄 一作:洩洩)

    君子曰:“颍考叔,纯孝也。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其 是之谓乎?”

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译文

    从前,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,叫武姜,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。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,武 姜受到惊吓,因此给他取名叫“寤生”,所以很厌恶他。武姜偏爱共叔段,想立共叔段为太 子,多次向武公请求,武公都不答应。

   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,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。庄公说:“制邑是个险要的地 方,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,若是封给其它城邑,我都可以照吩咐办。”武姜便请求封给太 叔京邑,庄公答应了,让他住在那里,称他为京城太叔。大夫祭仲说:“城邑的围墙超过 了三百丈,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。按先王的规定,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 分之一,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。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。现在的京邑,大小不合法度。 违反了先王的制度,这会使您无法控制。”庄公回答说:“姜氏要这么做,我怎能避开这祸 害呢?”祭仲说道:“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?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, 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。如果蔓延开来,就难以对付了。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, 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?”庄公说:“多做不义的事情,必定会自己垮台,你姑且等着瞧 吧。

    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、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。公子吕说:“国 家不能有两个国君,现在您打算怎么办?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,那么我就去服侍 他;如果不给,那么就请除掉他,不要使民生二心。”庄公说:“不用除掉他,他自己将要 遭到灾祸的。”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,一直扩展到廪延。公子吕 说:“可以行动了!土地扩大了,他将得到民心。”庄公说:“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, 百姓就对他不亲,势力再雄厚,也将会崩溃。”

    太叔修治城廓,聚集百姓,修整盔甲武器,准备好兵马战车,将要偷袭郑国国都“新郑”。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。庄公探听到这件事的时候,说:“可以出击了!”命令子封率领车 二百乘,去讨伐京邑。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,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。庄公又追到鄢城讨 伐他。五月二十三日,太叔段逃到共国。

    《春秋》记载道: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,所以不说他是 庄公的弟弟;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,所以用“克”字;称庄公为“郑伯”,是讥讽他 对弟弟失教;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,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,是史官下笔有为难 之处。

   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,并且发誓说:“不到黄泉(不到死后埋在地下),不再见面!” 过了些时候,庄公又后悔了。有个叫颍考叔的,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,听到这件事,就 把贡品献给郑庄公。庄公赐给他饭食。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,把肉留着。庄公问他为什么 这样。颍考叔答道:“小人的母亲,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,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,请 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。”庄公说:“你有母亲可以孝敬,唉,唯独我就没有!”颍考叔 说:“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?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,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。颍考叔答 道:“您担心什么呢?只要挖一条地道,挖出了泉水,从地道中相见,谁还说您违背了誓 言呢?”庄公依了他的话。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,赋诗道:“大隧之中相见啊,多么和乐 相得啊!”武姜走出地道,赋诗道:“大隧之外相见啊,多么舒畅快乐啊!”从此,他们恢 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。

    说:“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,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,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 上。《诗经·大雅·既醉》篇说:‘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,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。’大概就是 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?”

    注释

    • 初:当初,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。
    • 郑武公:名掘突,郑桓公的儿子,郑国第二代君主。
    • 娶于申:从申国娶妻。申,春秋时国名,姜姓,河南省南阳市北。
    • 曰武姜:叫武姜。武姜,郑武公之妻,“姜”是她娘家的姓,“武”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。
    • 共(gōng)叔段:郑庄公的弟弟,名段。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,因此称“叔段”。
    • 寤(wù)生:难产的一种,胎儿的脚先生出来。寤,通“牾”,逆,倒着。
    • 惊:使动用法,使姜氏惊。
    • 遂恶(wù)之:因此厌恶他。遂,连词,因而。恶,厌恶。
    • 爱:喜欢,喜爱。
    • 亟(qì)请于武公:屡次向武公请求。亟,屡次。于,介词,向。
    • 公弗许:武公不答应她。弗,不。
    • 及庄公即位: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。及,介词,到。即位,君主登上君位。
    • 制:地名,即虎牢,河南省荥(xíng)阳县西北。
    • 岩邑:险要的城镇。岩,险要。邑,人所聚居的地方。
    • 虢(guó)叔死焉: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。虢,指东虢,古国名,为郑国所灭。焉,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“于是”“于此”。
    • 佗邑唯命:别的地方,听从您的吩咐。佗,“他”的异体字,指示代词,别的,另外的。唯命,只听从您的命令。
    • 京:地名,河南省荥阳县东南。
    • 谓之京城大(tài)叔: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。大,同“太”。王力、朱骏声作古今字。《说文》段注:“太从大声,后世凡言大,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,如大宰,俗作太宰,大子,俗作太子,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。
    • 祭(zhài)仲:郑国的大夫。祭:特殊读音。
    • 都城过百雉(zhì):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。都: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“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”。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。 雉:古代城墙长一丈,宽一丈,高一丈为一堵,三堵为一雉,即长三丈。
    • 国之害也:国家的祸害。
    • 先王:前代君王。郭锡良《古代汉语讲授纲要》注为周开国君主文、武王。
    • 大都不过参(sān)国之一: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,参,同“三”。
    • 中五之一: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。“五分国之一”的省略。
    • 小九之一: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。“九分国之一”的省略。
    • 不度:不合法度。
    • 非制也: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。
    • 不堪:受不了,控制不住的意思。
    • 焉辟害:哪里能逃避祸害。辟,“避”的古字。
    • 何厌(厌)之有:有何厌。有什么满足。宾语前置 何: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。之: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    • 为之所:给他安排个地方,双宾语,即重新安排。
    • 无使滋蔓(zī màn):不要让的势力进一步蔓延,“无”通“毋”(wú)。
    • 图:除掉。
    • 犹:尚且。
    • 况:何况。
    • 多行不义必自毙:多做不义的事,必定自己垮台。毙,本义倒下去、垮台。汉以后才有“死”义。
    • 姑:姑且,暂且。
    • 既而:固定词组,不久。
    • 命西鄙北鄙(bǐ)贰于已: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。 鄙:边 邑也,从邑,啚声,边境上的城邑。贰:两属。
    • 公子吕:郑国大夫。
    • 堪:承受。
    • 若之何:固定结构,对它怎么办?之,指“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”这件事。
    • 欲与大(tài)叔: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。与,给予。
    • 臣请事之: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。事,动词,事奉。
    • 生民心:使动,使民生二心。
    • 无庸:不用。“庸”、“用”通用,一般出现于否定式。
    • 将自及:将自己赶上灾难,杜预注:“及之难也。及:本义追赶上。
    • 收贰以为己: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。贰,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。 以为,“以之为”的省略。
    • 廪(lǐn)延:地名,河南省延津县北。
    • 厚将得众:势力雄厚,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。众,指百姓。
    • 不义,不暱(nì),厚将崩:共叔段对君不义,百姓就对他不亲,势力再雄厚,将要崩溃。 昵:通“暱”,亲近。
    • 完聚:修治(城郭),聚集(百姓)。完,修葺(qì)。
    • 缮甲兵: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。缮,修理。甲,铠甲。兵,兵器。
    • 具卒乘(shènɡ):准备步兵和兵车。具,准备。卒,步兵。乘,四匹马拉的战车。
    • 袭:偷袭。行军不用钟鼓。杜预注:“轻行掩其不备曰袭”。本是贬义,后逐渐转为中性词。
    • 夫人将启之: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。夫人,指武姜。启之,给段开城门,即作内应。启,为动用法。
    • 公闻其期:庄公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。
    • 帅车二百乘 :率领二百辆战车。帅,率领。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,步卒七十二人。二百乘,共甲士六百人,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。
    • 叛:背叛。
    • 入:逃入。
    • 公伐诸鄢: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。诸:之于,合音词 。
    • 辛丑:干支纪日。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。 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(sì)午未申酉戌(xū)亥。二者相配,用以纪日,汉以后亦用以纪年。即二十三日。
    • 出奔共:出逃到共国(避难)。奔,逃亡。
    • 不弟:不守为弟之道。与“父不父,子不子用法相同。”《春秋》记载道: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。
    • 如二君,故曰克: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,所以用“克”字;克,战胜。
    • 称郑伯,讽失教也:称庄公为“郑伯”,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。讥,讽剌。失教,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。
    • 谓之郑志: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。志,意愿。
    • 不言出奔,难之也: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,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。
    • 置:放置,放逐。
    • 誓之:为动,对她发誓。
    • 黄泉:地下的泉水,喻墓穴,指死后。
    • 悔之:为动,对这事后悔 。
    • 颍考叔:郑国大夫,执掌颍谷(今河南登封西)。
    • 封人: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。 封:聚土培植树木。古代国境以树(沟)为界,故为边界标志。
    • 有献:有进献的东西。献作宾语,名词。
    • 赐之食:赏给他吃的。双宾语。
    • 食舍肉: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。 舍,舍的古字。
    • 尝:吃过。
    • 羹:带汁的肉。《尔雅·释器》:“肉谓之羹。”
    • 遗(wèi)之:赠送给她。
    • 繄(yī)我独无:我却单单没有啊! 繄:句首语气助词,不译 。
    • 敢问何谓也: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 敢:表敬副词,冒昧。
    • 故:缘故,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。
    • 悔:后悔的心情。
    • 何患焉: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?焉:于是。
    • 阙:通“掘”,挖。
    • 隧而相见:挖个地道,在那里见面。隧,隧道,这里用作动词,指挖隧道。
    • 其谁曰不然:那谁能说不是这样(不是跟誓词相合)呢?其,语气助词,加强反问的语气。然,代词,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。
    • 赋:赋诗,孔颖达疏:“谓自作诗也。”
    • 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:走进隧道里,欢乐真无比。
    • 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:走出隧道外,心情多欢快。 中、融:上古冬韵,今押韵。
    • 遂为母子如初: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。
    • 君子:道德高尚的人。
    • 施及庄公:施,延及。延及庄公。
    • 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:匮,尽。锡,通赐,给予。
    • 其是之谓乎:其,表推测语气,之,结构助词,助词宾语前置。▲

    Refer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