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s

  • 世说新语 (167)
  • English (147)
  • 道德经 (87)
  • 李白 (33)
  • 苏轼 (25)
  • 杜甫 (21)
  • Gaming (14)
  • 白居易 (12)
  • 辛弃疾 (11)
  • 杜牧 (10)
  • 李煜 (10)
  • 刘义庆 (10)
  • 陆游 (9)
  • 王安石 (9)
  • 欧阳修 (9)
  • 晏几道 (9)
  • 战国策 (9)
  • 司马迁 (9)
  • 王维 (8)
  • 李清照 (8)
  • 李商隐 (8)
  • 摘抄 (8)
  • 刘禹锡 (7)
  • 王昌龄 (6)
  • 韦庄 (5)
  • 秦观 (5)
  • 柳永 (5)
  • 孟子 (5)
  • 温庭筠 (4)
  • 晏殊 (4)
  • 庄子 (4)
  • 左传 (4)
  • 孟浩然 (4)
  • 韩愈 (3)
  • 陶渊明 (3)
  • 论语 (3)
  • 范仲淹 (3)
  • 王勃 (3)
  • 张九龄 (3)
  • 岑参 (3)
  • 冯延巳 (3)
  • Typography (3)
  • 黄巢 (2)
  • 随笔 (2)
  • 贺铸 (2)
  • 贺知章 (2)
  • 词语 (2)
  • 祖咏 (2)
  • 王国维 (2)
  • 王之涣 (2)
  • 林逋 (2)
  • 曹操 (2)
  • 张若虚 (2)
  • 张先 (2)
  • 宋玉 (2)
  • 孟郊 (2)
  • 墨子 (2)
  • 卢纶 (2)
  • 刘长卿 (2)
  • 乐府诗集 (2)
  • Others (2)
  • 黄庭坚 (1)
  • 高适 (1)
  • 骆宾王 (1)
  • 韩非子 (1)
  • 韦应物 (1)
  • 陶弘景 (1)
  • 陈寿 (1)
  • 陈子昂 (1)
  • 陈与义 (1)
  • 金昌绪 (1)
  • 郦道元 (1)
  • 贾谊 (1)
  • 贾岛 (1)
  • 诸葛亮 (1)
  • 诗经 (1)
  • 褚少孙 (1)
  • 虞世南 (1)
  • 蒋捷 (1)
  • 荀子 (1)
  • 花蕊夫人 (1)
  • 罗隐 (1)
  • 王观 (1)
  • 王翰 (1)
  • 王羲之 (1)
  • 王绩 (1)
  • 王禹偁 (1)
  • 王湾 (1)
  • 王实甫 (1)
  • 潘阆 (1)
  • 海子 (1)
  • 柳宗元 (1)
  • 杨慎 (1)
  • 杜秋娘 (1)
  • 李颀 (1)
  • 李贺 (1)
  • 李绅 (1)
  • 李璟 (1)
  • 李斯 (1)
  • 李密 (1)
  • 李之仪 (1)
  • 朱庆馀 (1)
  • 曹植 (1)
  • 晏子春秋 (1)
  • 成语 (1)
  • 徐凝 (1)
  • 归有光 (1)
  • 张籍 (1)
  • 张祜 (1)
  • 张溥 (1)
  • 张旭 (1)
  • 张志和 (1)
  • 张岱 (1)
  • 常建 (1)
  • 崔颢 (1)
  • 崔护 (1)
  • 岳飞 (1)
  • 屈原 (1)
  • 宋祁 (1)
  • 宋濂 (1)
  • 孙洙 (1)
  • 孙子 (1)
  • 姜夔 (1)
  • 国语 (1)
  • 周邦彦 (1)
  • 周敦颐 (1)
  • 吴均 (1)
  • 南北朝 (1)
  • 儒家 (1)
  • 佚名 (1)
  • 余秀华 (1)
  • RandomQuestions (1)
  • Ethics (1)
  • Home

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

    Published Aug 14, 2022 [  司马迁  ]

    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赵惠文王十六年 (1) ,廉颇为赵将,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 (2) ,拜为上卿,以勇气闻于诸侯。蔺相如者,赵人也,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(3) 。

    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 (4) 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赵王 与大将军廉颇、诸大臣谋: 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 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。宦者令缪贤曰:“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”王问:“何以知 之?”对曰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臣舍人相如止臣,曰:‘君何以知燕王?’臣语 曰:‘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,曰:“愿结友。”以此知之,故欲往。’相 如谓臣曰:‘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今君乃亡赵走燕,燕畏 赵,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归赵矣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,则幸得脱矣。’臣从其 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,有智谋,宜可使。”于是王召见,问蔺相如 曰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”相如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王 曰:“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”相如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;赵予璧而秦 不予赵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王曰:“谁可使者?”相如曰:“王必无 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 西入秦。

    秦王坐章台 (5) 见相如。相如奉璧奏秦王。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”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发书至赵王,赵王悉召群臣议,皆曰:‘秦贪,负其强,以空言求璧,偿城恐不可得。’议不欲予秦璧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!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,不可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书于庭。何者?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(6) 。今臣至,大王见臣列观 (7) ,礼节甚倨;得璧,传之美人,以戏弄臣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,故臣复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”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击柱。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固请,召有司案图 (8) 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,佯为予赵城,实不可得,乃谓秦王曰:“和氏璧,天下所共传宝也。赵王恐,不敢不献。赵王送璧时,斋戒五日,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,设九宾于廷 (9) ,臣乃敢上璧。”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,遂许斋五日。舍相如广成传 (10) 。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,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 (11) 亡,归璧于赵。

    秦王斋五日后,乃设九宾礼于廷,引赵使者蔺相如。相如至,谓秦王曰:“秦自缪公 (12) 以来二十馀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 (13) 者也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,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且秦强而赵弱,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,赵立奉璧来;今以秦之强,而先割十五都予赵,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?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,臣请就汤镬 (14) 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!”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(15) 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,秦王因曰:“今杀相如,终不能得璧也,而绝秦、赵之,不如因而厚遇之,使归赵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!”卒廷见相如,毕礼而归之。

    相如既归,赵王以为贤大夫,使不辱于诸侯,拜相如为上大夫 (16) 。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

    其后秦伐赵,拔石城 (17) 。明年,复攻赵,杀二万人。秦王使使者告赵王,欲与王为好,会于西河外渑池 (18) 。赵王畏秦,欲毋行。廉颇、蔺相如计曰:“王不行,示赵弱且怯也。”赵王遂行,相如从。廉颇送至境,与王诀曰:“王行,度道里会遇之礼毕,还,不过三十日;三十日不还,则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”王许之,遂与秦王会渑池。秦王饮酒酣,曰:“寡人窃闻赵王好音,请奏瑟!”赵王鼓瑟。秦御史前,书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鼓瑟。”蔺相如前曰:“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,请奏盆缻 (19) 秦王,以相娱乐。”秦王怒,不许。于是相如前进缻,因跪请秦王。秦王不肯击缻。相如曰:“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!”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,左右皆靡。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为赵王击缻。”秦之群臣曰:“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”。蔺相如亦曰:“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。”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,秦不敢动。

    既罢,归国,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,位在廉颇之右 (20) 。廉颇曰:“我为赵将,有攻城野战之大功,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,而位居我上。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”宣言曰:“我见相如,必辱之!”相如闻,不肯与会。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。已而相如出,望见廉颇,相如引车避匿。于是舍人相与谏曰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今君与廉颇同列,廉君宣恶言,而君畏匿之,恐惧殊甚。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臣等不肖,请辞去。”蔺相如固止之,曰:“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(21) ?”曰:“不若也。”相如曰:“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;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!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今两虎共斗,其势不俱生。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,而后私仇也!”廉颇闻之,肉袒负荆 (22) ,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曰:“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。”卒相与,以刎颈之交。

    是岁,廉颇东攻齐,破其一军。居二年,廉颇复伐齐幾 (23) ,拔之。后三年,廉颇攻魏之防陵、安阳 (24) ,拔之。后四年,蔺相如将而攻齐,至平邑 (25) 而罢。其明年,赵奢破秦军阏与 (26) 下。

    赵奢者,赵之田部吏也。收租税而平原君 (27) 家不肯出租,奢以法治之,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。平原君怒,将杀奢。奢因说曰:“君于赵为贵公子。今纵君家而不奉公,则法削;法削则国弱;国弱则诸侯加兵。诸侯加兵,是无赵也,君安得有此富乎!以君之贵,奉公如法,则上下平;上下平则国强;国强则赵固;而君为贵戚,岂轻于天下邪!”平原君以为贤,言之于王。王用之治国赋,国赋大平,民富而府库实。

    秦伐韩,军于阏与。王召廉颇而问曰:“可救不?”对曰:“道远险狭,难救。”又召乐乘 (28) 而问焉,乐乘对如廉颇言。又召问赵奢,奢对曰:“其道远险狭,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,将勇者胜。”王乃令赵奢将,救之。

    兵去邯郸三十里,而令军中曰:“有以军事谏者死!”秦军军武安 (29) 西。秦军鼓噪勒兵 (30) ,武安屋瓦尽振。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,赵奢立斩之。坚壁 (31) ,留二十八日不行,复益增垒。秦间来入,赵奢善食而遣之。间以报秦将,秦将大喜曰:“夫去 (32) 国三十里而军不行,乃增垒,阏与非赵地也!”赵奢既已遣秦间,乃卷甲而趋之 (33) ,二日一夜至。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。军垒成,秦人闻之,悉甲而至。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。赵奢曰:“内之!”许历曰:“秦人不意赵师至此,其来气盛,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。不然,必败。”赵奢曰:“请受令!”许历曰:“请就质之诛!”赵奢曰:“胥后令邯郸 (34) !”许历复请谏,曰:“先据北山上者胜,后至者败。”赵奢许诺,即发万人趋之。秦兵后至,争山,不得上;赵奢纵兵击之,大破秦军。秦军解而走 (35) ,遂解阏与之围而归。

   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 (36) ,以许历为国尉 (37) 。赵奢于是与廉颇、蔺相如同位。

    后四年,赵惠文王卒,子孝成王立。七年,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(38) ,时赵奢已死,而蔺相如病笃,赵使廉颇将攻秦。秦数败赵军,赵军固壁不战。秦数挑战,廉颇不肯。赵王信秦之间。秦之间言曰:“秦之所恶,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。”赵王因以括为将,代廉颇。蔺相如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 (39) 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赵王不听,遂将之。

  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,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!”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!”王曰:“何以?”对曰: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。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;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;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;王所赐金帛,归藏于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,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何如其父?父子异心,愿王勿遣!”王曰:“母置之,吾已决矣!”括母因曰:“王终遣之,即有如不称,妾得无随坐乎?”王许诺。

    赵括既代廉颇,悉更约束,易置军吏。秦将白起闻之,纵奇兵,佯败走,而绝其粮道,分断其军为二,士卒离心。四十馀日,军饿,赵括出锐卒自搏战。秦军射杀赵括。括军败,数十万之众遂降秦,秦悉阬之。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。明年,秦兵遂围邯郸,岁馀,几不得脱。赖楚、魏诸侯来救,乃得解邯郸之围。赵王亦以括母先言,竟不诛也。

    自邯郸围解五年,而燕用栗腹 (40) 之谋,曰:“赵壮者尽于长平,其孤未壮。”举兵击赵。赵使廉颇将,击,大破燕军于鄗 (41) ,杀栗腹,遂围燕。燕割五城请和,乃听之。赵以尉文 (42) 封廉颇为信平君,为假相国。

   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,失势之时,故客尽去;及复用为将,客又复至。廉颇曰:“客退矣!”客曰:“吁!君何见之晚也!夫天下以市道交,君有势,我则从君;君无势则去。此固其理也,有何怨乎?”居六年,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 (43) ,拔之。

    赵孝成王卒,子悼襄王立,使乐乘代廉颇。廉颇怒,攻乐乘,乐乘走。廉颇遂奔魏之大梁。其明年,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 (44) 。

    廉颇居梁久之,魏不能信用。赵以数困于秦兵,赵王思复得廉颇,廉颇亦思复用于赵。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。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,令毁之。赵使者既见廉颇,廉颇为之一饭斗米,肉十斤,被甲上马,以示尚可用。赵使还报王曰:“廉将军虽老,尚善饭;然与臣坐,顷之,三遗矢矣!”赵王以为老,遂不召。

    楚闻廉颇在魏,阴使人迎之。廉颇一为楚将,无功,曰:“我思用赵人!”廉颇卒死于寿春 (45) 。

    李牧者,赵之北边良将也。常居代雁门 (46) ,备匈奴。以便宜置吏,市租皆输入莫府,为士卒费。日击数牛飨士,习射骑,谨烽火,多间谍,厚遇战士。为约曰:“匈奴即入盗,急入收保,有敢捕虏者,斩!”匈奴每入,烽火谨,辄入收保,不敢战。如是数岁,亦不亡失。然匈奴以李牧为怯,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。赵王让李牧,李牧如故。赵王怒,召之,使他人代将。

    岁馀,匈奴每来,出战;出战数不利,失亡多,边不得田畜。复请李牧。牧杜门不出,固称疾。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,牧曰:“王必用臣,臣如前,乃敢奉令。”王许之。

    李牧至,如故约。匈奴数岁无所得,终以为怯。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,皆愿一战。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,选骑得万三千匹,百金之士 (47) 五万人,彀者十万人,悉勒习战,大纵畜牧,人民满野。匈奴小入,佯北不胜,以数千人委之。单于闻之,大率众来入。李牧多为奇陈,张左右翼击之,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。灭襜褴 (48) ,破东胡,降林胡,单于奔走。其后十馀岁,匈奴不敢近赵边城。

    赵悼襄王元年 (49) ,廉颇既亡入魏,赵使李牧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。居二年,庞煖 (50) 破燕军,杀剧辛 (51) 。后七年,秦破赵,杀将扈辄 (52) 于武遂城,斩首十万。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,击秦军于宜安 (53) ,大破秦军,走秦将桓 (54) 。封李牧为武安君。居三年,秦攻番吾 (55) ,李牧击破秦军,南距韩、魏。

    赵王迁七年 (56) ,秦使王翦攻赵,赵使李牧、司马尚 (57) 御之。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,为反间,言李牧、司马尚欲反。赵王乃使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。李牧不受命。赵使人微捕得李牧,斩之。废司马尚。后三月,王翦因急击赵,大破,杀赵蔥,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,遂灭赵。

    太史公曰: 知死必勇;非死者难也,处死者难 (58) 。方蔺相如引璧睨柱,及叱秦王左 右,势不过诛;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。相如一奋其气,威信敌国,退而让颇,名重太山: 其处智勇,可谓兼之矣!

    〔注〕 

    (1) 赵惠文王十六年: 公元前283年。

    (2) 阳晋: 齐邑,故址在今山东郓城西。

    (3) 宦者令: 宫中宦官的首领。舍人: 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、亲近左右。

    (4) 楚和氏璧: 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、武王,琢玉的匠人都说是石头,王以为诳,先后断去其左右脚。文王立,卞和抱璞哭于山中,王使琢玉的匠人剖璞,得宝玉,因命为和氏璧。事见《韩非子·和氏篇》。

    (5) 章台: 秦离宫名,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,渭水南岸。

    (6) “严大国”句: 敬畏大国的威严而表明尊敬的心情。

    (7) 列观: 一般的台观,不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。这里指章台。

    (8) 有司: 职有专司的官吏。案图: 依照地图。

    (9) 设九宾于廷: 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,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上殿。

    (10) 广成传: 宾馆名。传: 传舍,宾馆。

    (11) 径道: 小路。

    (12) 缪公: 缪,同“穆”。穆公即秦穆公,春秋五霸之一。

    (13) 坚明约束: 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。

    (14) 镬: 大锅。

    (15) 嘻: 这里指苦笑声。

    (16) 上大夫: 古官名,周王室及诸侯各国,卿以下有大夫,分上、中、下三等。

    (17) 石城: 赵邑名,故城在今河南林县西南。

    (18) 渑池: 古城名,一作黾池,因南有黾池得名,在今河南渑池西。

    (19) 盆缻: 盛酒的瓦器,秦人敲击作为唱歌的节拍。

    (20) 右: 这里指上位。

    (21) “公之视”句: 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?

    (22) 负荆: 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打,古代表示认错服罪。

    (23) 幾: 古地名,在今河北大名东南。

    (24) 防陵: 古地名,在今河南安阳南。安阳: 古地名,在今河南安阳东南。

    (25) 平邑: 赵邑名,在今河南濮阳南乐东北平邑村。

    (26) 阏与: 战国时韩邑,后属赵;故城在今山西和顺西北。

    (27) 平原君: 赵胜,战国四公子之一,因封于东武(今山东武城西北),故称为平原君。

    (28) 乐乘: 赵将,曾因功封为武襄君。

    (29) 武安: 赵邑,故城在今河北邯郸武安。

    (30) 鼓噪: 击鼓呐喊。勒兵: 治军。此指操练人马。

    (31) 坚壁: 坚守营垒。

    (32) 去: 离开。

    (33) 卷甲而趋之: 脱下铠甲轻装奔袭敌人。

    (34) 胥后令邯郸: 等待邯郸随后来的命令。胥,同“须”,等待。赵奢既赞赏许历的进谏,又不便改变其军令,故用缓词,说等待日后凯旋邯郸,由赵王发落。

    (35) 解而走: 被打散逃跑。

    (36) 马服君: 以马服山为赵奢封号。马服山在今邯郸西北。

    (37) 国尉: 官名,职位仅次于将军。

    (38) 长平: 赵邑,在今山西高平西北。

    (39) 胶柱而鼓瑟: 柱为琴瑟上支弦的小木。鼓瑟成调,先须转柱调弦,若胶柱则不能定音,就弹不成曲调了。比喻赵括死读兵书,不会活用。

    (40) 栗腹: 时为燕相。曾鼓动燕王乘危伐赵,事见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。

    (41) 鄗(hào浩): 赵邑,在今河北邢台柏乡北。

    (42) 尉文: 邑名,在赵国西北境,今地不详。

    (43) 繁阳: 魏邑,在今河南内黄东北。

    (44) 武遂: 燕邑,在今河北徐水。方城: 燕邑,在今河北固安南。

    (45) 寿春: 楚地,即今安徽六安寿县。

    (46) 代: 古国名,战国时其地属赵国。雁门: 赵郡名,在今山西西北一带。

    (47) 百金之士: 曾荣获百金赏赐的勇士。

    (48) 襜(dān丹)褴: 当时少数民族所建国名,在代国的北面。

    (49) 赵悼襄王元年: 公元前244年。

    (50) 庞煖: 赵将,素与剧辛交好。剧辛为燕伐赵,被他所杀。

    (51) 剧辛: 赵人,后仕燕为将。

    (52) 扈辄: 赵将。

    (53) 宜安: 赵邑,在今河北藁城西南。

    (54) 桓(yǐ椅): 秦将,曾杀扈辄。

    (55) 番(pān潘)吾: 赵邑,在今河北平山南。

    (56) 赵王迁七年: 公元前229年。

    (57) 司马尚: 赵将,时与李牧同御王翦。李牧死,被罢黜废免。

    (58) “知死”三句: 知道自己将死而泰然处之,必定是大勇之人。死并非难事,难的是从 容地对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