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Jul 08, 2022
[
 
]
孙子曰: 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 (1) ,破国次之 (2) 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 (3) 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 (4) ,下政攻城,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辒 (5) ,具器械 (6) ,三月而后成;距 (7) 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,而蚁附之 (8) ,杀士 (9) 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,而非战也;拔人之城,而非攻也;毁人之国。而非久 (10) 也。必以全 (11) 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 (12) 而利可全。此谋攻之法也。
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 (13) 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 (14) ,敌 (15) 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 (16) ,不若则能避之 (17) 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 (18) 。
夫将者,国之辅也。辅周则国必强,辅隙 (19) 则国必弱。
故君之所以患于军 (20) 者三: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,而谓之 (21) 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,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 (22) 。不知三军 (23) 之事,而同 (24) 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不知三军之权 (25) ,而同三军之任 (26) 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 (27) 至矣。是谓乱军引胜 (28) 。
故知胜 (29) 有五: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;识众寡之用 (30) 者胜;上下同欲 (31) 者胜;以虞 (32) 待不虞者胜;将能而君不御 (33) 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故曰: 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 (34) 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 (35) ;不知彼,不知 己,每战必殆。
(1) 全国为上: 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。全: 形容词用作动词,使动用法。下同。
(2) 破国: 使敌国残破,也可译为“击破敌国”。破,使动用法。下同。
(3) 军: 与下面的旅、卒、伍同为当时军队编制的单位。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,五百人为一旅,一百人为一卒,五人为一伍。
(4) 上兵: 上等的用兵(指挥战争)策略。伐谋: 在策略上攻破敌人。伐交: 在外交上攻破敌人(阻止敌国与别国的联合)。伐兵: 在武装力量上攻破敌人。
(5) 修: 制造。橹: 进攻时用来掩护身体的大盾牌。辒(fén wēn坟温): 攻城用的四轮车,用大木制成,上盖生牛皮,里面可装十人。
(6) 具: 准备。器械: 指攻城用的器械。
(7) 距(yīn因): 用人工堆成高出城墙的土垒,以察看城中情况,居高临下射杀城中敌人。,积土为山。
(8) 蚁附之: 像蚂蚁一样,爬墙进攻。
(9) 杀士: 使(自己的)士卒被杀。
(10) 久: 旷日持久。
(11) 全: 即开头“全国”的“全”。这句是说,一定要用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的策略争胜于天下。
(12) 顿: 劳顿,疲敝。
(13) 十则围之: 十倍于敌人,就包围他们。
(14) 分之: 分为二军,使其腹背受攻。
(15) 敌: 相等。
(16) 逃: 退却坚守。
(17) 不若: 指力量不如敌军。避: 引兵走避。
(18) 小敌: 指两军对阵力量弱小的一方。坚: 固守。这两句是说,弱小的军队消极固守,就会成为强大的军队的俘虏。
(19) 辅: 辅佐。周: 周到。隙: 有缺陷。
(20) 患于军: 对军队有害。
(21) 谓: 叫,命令。之: 代词,指军队。
(22) 縻军: 束缚住军队。
(23) 三军: 周代的制度规定,天子建六军,诸侯大国建三军,分上、中、下,或左、中、右,后来,“三军”成为诸侯国军队的通称。
(24) 同: 参与,干涉。
(25) 权: 指挥三军的权谋、权变。
(26) 任: 任用人材。
(27) 诸侯之难: 邻国诸侯乘隙入侵造成的祸难。
(28) 乱军引胜: 扰乱自己的军队,失去可能得到的胜利。引,夺去。
(29) 知胜: 预见胜利。
(30) 识众寡之用: 懂得兵多怎么用,兵少怎么用。
(31) 上下同欲: 军队上下同心同德。
(32) 虞: 预料,事先谋画,做好准备。
(33) 御: 驾御,牵制。
(34) 殆: 危险。
(35) 一胜一负: 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