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s

  • 世说新语 (167)
  • English (147)
  • 道德经 (87)
  • 李白 (33)
  • 苏轼 (25)
  • 杜甫 (21)
  • Gaming (14)
  • 白居易 (12)
  • 辛弃疾 (11)
  • 杜牧 (10)
  • 李煜 (10)
  • 刘义庆 (10)
  • 陆游 (9)
  • 王安石 (9)
  • 欧阳修 (9)
  • 晏几道 (9)
  • 战国策 (9)
  • 司马迁 (9)
  • 王维 (8)
  • 李清照 (8)
  • 李商隐 (8)
  • 摘抄 (8)
  • 刘禹锡 (7)
  • 王昌龄 (6)
  • 韦庄 (5)
  • 秦观 (5)
  • 柳永 (5)
  • 孟子 (5)
  • 温庭筠 (4)
  • 晏殊 (4)
  • 庄子 (4)
  • 左传 (4)
  • 孟浩然 (4)
  • 韩愈 (3)
  • 陶渊明 (3)
  • 论语 (3)
  • 范仲淹 (3)
  • 王勃 (3)
  • 张九龄 (3)
  • 岑参 (3)
  • 冯延巳 (3)
  • Typography (3)
  • 黄巢 (2)
  • 随笔 (2)
  • 贺铸 (2)
  • 贺知章 (2)
  • 词语 (2)
  • 祖咏 (2)
  • 王国维 (2)
  • 王之涣 (2)
  • 林逋 (2)
  • 曹操 (2)
  • 张若虚 (2)
  • 张先 (2)
  • 宋玉 (2)
  • 孟郊 (2)
  • 墨子 (2)
  • 卢纶 (2)
  • 刘长卿 (2)
  • 乐府诗集 (2)
  • Others (2)
  • 黄庭坚 (1)
  • 高适 (1)
  • 骆宾王 (1)
  • 韩非子 (1)
  • 韦应物 (1)
  • 陶弘景 (1)
  • 陈寿 (1)
  • 陈子昂 (1)
  • 陈与义 (1)
  • 金昌绪 (1)
  • 郦道元 (1)
  • 贾谊 (1)
  • 贾岛 (1)
  • 诸葛亮 (1)
  • 诗经 (1)
  • 褚少孙 (1)
  • 虞世南 (1)
  • 蒋捷 (1)
  • 荀子 (1)
  • 花蕊夫人 (1)
  • 罗隐 (1)
  • 王观 (1)
  • 王翰 (1)
  • 王羲之 (1)
  • 王绩 (1)
  • 王禹偁 (1)
  • 王湾 (1)
  • 王实甫 (1)
  • 潘阆 (1)
  • 海子 (1)
  • 柳宗元 (1)
  • 杨慎 (1)
  • 杜秋娘 (1)
  • 李颀 (1)
  • 李贺 (1)
  • 李绅 (1)
  • 李璟 (1)
  • 李斯 (1)
  • 李密 (1)
  • 李之仪 (1)
  • 朱庆馀 (1)
  • 曹植 (1)
  • 晏子春秋 (1)
  • 成语 (1)
  • 徐凝 (1)
  • 归有光 (1)
  • 张籍 (1)
  • 张祜 (1)
  • 张溥 (1)
  • 张旭 (1)
  • 张志和 (1)
  • 张岱 (1)
  • 常建 (1)
  • 崔颢 (1)
  • 崔护 (1)
  • 岳飞 (1)
  • 屈原 (1)
  • 宋祁 (1)
  • 宋濂 (1)
  • 孙洙 (1)
  • 孙子 (1)
  • 姜夔 (1)
  • 国语 (1)
  • 周邦彦 (1)
  • 周敦颐 (1)
  • 吴均 (1)
  • 南北朝 (1)
  • 儒家 (1)
  • 佚名 (1)
  • 余秀华 (1)
  • RandomQuestions (1)
  • Ethics (1)
  • Home

    胠箧

    Published Jun 26, 2022 [  庄子  ]

    将为胠箧 (1) 探囊发匮 (2) 之盗而为守备,则必摄缄縢 (3) ,固扃 (4) ,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(5) 。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揭 (6) 箧担囊而趋,惟恐缄縢扃之不固也。然则乡 (7) 之所谓知者,不乃为大盗积 (8) 者也?

    故尝试论之,世俗之所谓知者,有不为大盗积者乎?所谓圣者,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何以知其然邪?昔者齐国邻邑相望,鸡狗之音相闻,网罟之所布 (9) ,耒耨之所刺 (10) ,方二千馀里,阖四竟之内 (11) ,所以立宗庙社稷,治邑屋州闾乡曲者 (12) ,曷尝不法圣人哉?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(13) ,所盗者岂独其国邪?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。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,而身处尧舜之安,小国不敢非,大国不敢诛,十二世有齐国 (14) ,则是不乃窃齐国,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?

    尝试论之,世俗之所谓至知者,有不为大盗积者乎?所谓至圣者,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何以知其然邪?昔者龙逢斩,比干剖,苌弘胣,子胥靡 (15) 。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。故跖 (16) 之徒问于跖曰:“盗亦有道乎?”跖曰:“何适而无有道邪?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”由是观之,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;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。故曰: 唇竭则齿寒 (17) ,鲁酒薄而邯郸围 (18) ,圣人生而大盗起。掊击圣人,纵舍盗贼,而天下始治矣!

    夫川竭而谷虚 (19) ,丘夷而渊实 (20) ,圣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。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 (21) 盗跖也。为之斗斛以量之,则并与斗斛而窃之;为之权衡以称之,则并与权衡而窃之;为之符玺以信之,则并与符玺而窃之;为之仁义以矫之,则并与仁义而窃之。何以知其然邪?彼窃钩 (22) 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,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故逐 (23) 于大盗、揭 (24) 诸侯、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,虽有轩冕 (25) 之赏弗能劝,斧钺 (26) 之威弗能禁。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,是乃圣人之过也。

    故曰:“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(27) 。”彼圣人者,天下之利器也,非所以 明 (28) 天下也。故绝圣弃知,大盗乃止;擿 (29) 玉毁珠,小盗不起;焚符破玺,而民 朴鄙;掊斗折衡,而民不争;殚残 (30) 天下之圣法,而民始可与论议;擢 (31) 乱六 律,铄绝 (32) 竽瑟,塞瞽旷 (33) 之耳,而天下始人含其聪 (34) 矣;灭文章,散五 采,胶离朱 (35) 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 (36) 矣;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(37) ,工倕 (38) 之指,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。故曰:“大巧若拙 (39) 。”削曾、史之行,钳杨、墨 之口 (40) ,攘弃仁义,而天下之德始玄同 (41) 矣。彼人含其明,则天下不铄 (42) 矣;人含其聪,则天下不累 (43) 矣;人含其知,则天下不惑矣;人含其德,则天下不僻 (44) 矣。彼曾、史、杨、墨、师旷、工倕、离朱,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 (45) 天下者 也,法之所无用 (46) 也。

    ##〔注〕 

    (1) 胠(qū区)箧: 从旁打开箱子。

    (2) 匮: 同“柜”。

    (3) 摄: 结。缄縢(téng腾): 绳子。

    (4) 扃(jiōng): 关钮。(jué决): 锁钥。

    (5) 知: 同“智”,聪明。

    (6) 揭: 举起。

    (7) 乡: 同“向”,从前。

    (8) 积: 准备。

    (9) “网罟(gǔ古)”句: 网罟,捕鱼工具。此句言齐国海域面积。

    (10) “耒耨”句: 耒耨,指犁锄。刺,插入。此句言耕地面积。

    (11) 阖: 同“合”。竟: 同“境”。

    (12) 邑屋州闾乡曲: 古代划分地区的名称。《司马法》:“六尺为步,步百为亩,亩百为夫,夫三为屋,屋三为井,井四为邑。”“五家为比,五比为闾,五闾为族,五族为党,五党为州,五州为乡。”

    (13) 田成子: 即田常,亦称陈恒,齐国大夫。鲁哀公十四年杀齐简公而立平公,专擅国政,其曾孙和放逐齐康公而自立为齐侯。

    (14) 十二世有齐国: 田氏本居陈国,自陈完逃亡至齐称田氏,传至田成子共七世,田成子至齐宣王前,为十二世。按: 上文言“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”,不当追从陈完数起而说十二世。清俞樾《庄子平议》疑《庄子》原文本作“世世有齐国”,“世世”重文,古书例作“世二”,传写者误倒为“二世有齐国”,文不可通,而从齐宣王追数至陈完适得十二世(齐宣王与庄子同时不计),遂臆加“十”字于其上耳。俞氏之说可参。

    (15) “昔者”句: 龙逢(páng庞),夏桀时贤臣,为桀所杀。比干,殷之宗室,被纣王剖心而死。苌弘,周贤臣,被刑而死。胣(chì斥),车裂。子胥,即伍子胥,被吴王夫差赐剑令自杀,沉尸于江中。靡,同“糜”,糜烂。

    (16) 跖: 古代传说中反抗贵族统治的领袖。

    (17) “唇竭”句: 即唇亡齿寒之意。竭,通“揭”,举。

    (18) “鲁酒”句: 《淮南子》许慎注:“楚会诸侯,鲁、赵俱献酒于楚王,鲁酒薄而赵酒厚。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,赵不与。吏怒,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,奏之。楚王以赵酒薄,故围邯郸也。”邯郸是赵国的京城。

    (19) 川竭而谷虚: 一说此句应作“谷虚而川竭”。盖河川之水由山谷汇注,谷中无水则河川亦干涸。

    (20) 夷: 平。实: 填满。

    (21) 重利: 加倍有利于。

    (22) 钩: 衣带钩,喻极廉之物。

    (23) 逐: 追随。

    (24) 揭: 举。

    (25) 轩冕: 高车、大冠,古皆大夫以上所用,借指官爵。

    (26) 斧钺: 借指刑罚。

    (27) “鱼不可”两句: 出于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。

    (28) 明: 宣示。

    (29) 擿(zhì志): 同“掷”。

    (30) 殚: 竭尽。残: 毁坏。

    (31) 擢: 通“搅”。

    (32) 铄(shuò烁): 销毁。绝: 折断。

    (33) 瞽旷: 即师旷,春秋时著名的盲人乐师。

    (34) 含: 隐藏于内。聪: 听觉。

    (35) 离朱: 又名离娄,古代视力极好的人。

    (36) 明: 视觉。

    (37) 钩: 画曲线的工具。绳: 画直线的工具。规: 画圆形的工具。矩: 画方形的工具。

    (38) (lì丽): 折断。工倕(chuí垂): 相传是尧时的巧匠。

    (39) “故曰大巧若拙”: 王懋竑《庄子存校》谓“此句衍”。看前后文语气亦以无此六字为顺。

    (40) 曾: 曾参,孔子弟子。史: 史鱼,卫灵公时直臣,以死作尸谏。两人是忠孝的代表。杨: 杨朱。墨: 墨翟。均先秦时思想家。

    (41) 玄同: 混同为一。

    (42) 铄: 炫耀。

    (43) 累: 忧患。

    (44) 僻: 邪僻。

    (45) 外立其德: 表面夸耀自己的品德。爚(yuè跃)乱: 消散扰乱。

    (46) 法之所无用: 法,指道家的真理、至道。无用,无所用之,应当去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