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Jun 11, 2022
[
 
]
齐宣王 (1) 见颜斶 (2) ,曰:“斶前!”斶亦曰:“王前!”宣王不悦。左右曰:“王,人君也。斶,人臣也。王曰‘斶前’,斶亦曰‘王前’,可乎?”斶对曰:“夫斶前为慕势,王前为趋士。与使斶为慕势,不如使王为趋士。”
王忿然作色曰:“王者贵乎?士贵乎?”对曰:“士贵耳,王者不贵。”王曰:“有说乎?”斶曰:“有。昔者秦攻齐,令曰:‘有敢去柳下季 (3) 垄五十步而樵采者,死不赦。’令曰:‘有能得齐王头者,封万户侯,赐金千镒 (4) 。’由是观之,生王之头,曾不若死士之垄也。”宣王默然不悦。
左右皆曰:“斶来!斶来!大王据千乘之地,而建千石钟,万石簴 (5) 。天下之士,仁义皆来役处;辩知并进,莫不来语;东西南北,莫敢不服;求万物无不备具,而百姓无不亲附。今夫士之高者,乃称匹夫,徒步而处农亩,下则鄙野,监门闾里 (6) 。士之贱也亦甚矣!”
斶对曰:“不然。斶闻古大禹 (7) 之时,诸侯万国。何则?德厚之道,得贵士之力也。故舜起农亩,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(8) ;及汤之时,诸侯三千 (9) ;当今之世,南面称寡者,乃二十四 (10) 。由此观之,非得失之策与 (11) ?稍稍诛灭,灭亡无族之时,欲为监门闾里,安可得而有乎哉?是故《易传》 (12) 不云乎:‘居上位,未得其实,以喜其为名者,必以骄奢为行。倨慢骄奢,则凶必从之。’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,无德而望其福者约,无功而受其禄者辱,祸必握 (13) 。故曰:‘矜功不立,虚愿不至 (14) 。’此皆幸乐其名华,而无其实德者也 (15) 。是以尧有九佐 (16) ,舜有七友 (17) ,禹有五丞 (18) ,汤有三辅 (19) 。自古及今,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!是以君王无羞亟问,不愧下学 (20) ,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文王是也。故曰:‘无形者,形之君也;无端者,事之本也 (21) 。’夫上见其原,下通其流 (22) ,至圣人明学,何不吉之有哉。《老子》曰:‘虽贵,必以贱为本;虽高,必以下为基: 是以侯王称孤、寡、不穀。是其贱之本与 (23) ?’夫孤寡者,人之困贱下位也,而侯王以自谓,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?夫尧传舜,舜传禹,周成王任周公旦 (24) ,而世世称曰明主,是以明乎士之贵也。”
宣王曰:“嗟乎!君子焉可侮哉?寡人自取病 (25) 耳!及今闻君子之言,乃今闻细人 (26) 之行。愿请受为弟子。且颜先生与寡人游,食必太牢 (27) ,出必乘车,妻子衣服丽都。”
颜斶辞去曰:“夫玉生于山,制则破焉 (28) ,非弗宝贵矣,然太璞不完 (29) ;士生乎鄙野,推选则禄焉,非不得尊遂也,然而形神不全 (30) 。斶愿得归,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,清静贞正以自虞 (31) 。制言 (32) 者,王也;尽忠直言者,斶也。言要道已备矣!愿得赐归,安行而反臣之邑屋。”则再拜而辞去也。
曰 (33) :“斶知足矣!归真反璞 (34) ,则终身不辱也。”
(1) 齐宣王: 威王子,田氏,名辟疆,前319—前301年在位。
(2) 颜斶(chù触): 齐宣王时高士。
(3) 柳下季: 春秋时鲁国大夫,展氏,名禽,字季。食邑于柳下,谥惠。
(4) 镒(yì义): 古代重量单位,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。
(5) 千石钟: 百二十斤为石,钟为古乐器。簴(jù巨): 悬钟磬的木架。此二句意为齐王对礼乐很重视。
(6) 监门闾里: 闾里的守门人。监门,守门者。闾里,人民聚居之地,每二十五家为一闾或一里。闾或里皆有巷,巷口有门,设一卒以守,故称“监门闾里”。
(7) 大禹: 即夏禹。《左传·哀公七年》:“禹会诸侯于涂山(今安徽怀远),执玉帛者万国。”
(8) “故舜起”二句: 因此舜起于田间,出自乡野,而当上了天子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舜耕历山(说法不一,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高诱注云在济阴城阳,今山东菏泽附近,一曰济南历城山),渔雷泽(今山东濮县),陶河滨(今山东定陶),作什器(生活用具)于寿丘(在山东曲阜),就时(负贩)于负夏(卫地,处所未详)。”
(9) 诸侯三千: 汤会诸侯伐桀,传有三千诸侯来会。
(10) 乃二十四: 据顾观光考: 七国,泗上十二诸侯,东西二周,中山,安陵,越国,合为二十四。
(11) 得失之策: 谓古诸侯多,由于贵士,故得策;今诸侯因不贵士,故失策,诛灭殆尽,因此渐少。
(12) 《易传》: 所引文疑来自失传之商瞿《易传》。商瞿曾受易于孔子。
(13) “是故无其实”四句: 意谓没有真实才能却喜爱名位的人必致削弱;没有德行却企望获福的人必致穷困;没有立功却承受俸禄的人必致羞辱;灾祸必定紧随。约,减,引申为穷困。握,执,意谓紧随不离。
(14) “矜功”二句: 意谓虚夸的功劳无法建树,虚假的意愿不会实现。
(15) “此皆”二句: 这些都是喜爱虚名、浮华,却没有真实品德的人。
(16) 九佐: 尧时有九官辅佐: 舜为司徒,契(xiè谢)为司马,禹为司空,后稷为田畴(农官),倕为工师,伯夷为秩宗(礼官),皋陶大理(司法官),益掌驱禽(掌山泽之官)。
(17) 七友: 传为雄陶、方回、续牙、伯阳、东不訾、秦不虚、灵甫七人。
(18) 五丞: 传为益、稷、皋陶、倕、契。
(19) 三辅: 传为谊伯、仲伯、咎单。
(20) “无羞亟(qì器)问”二句: 谓不以频繁求问、向臣下求学为羞愧。亟,屡次,频繁。
(21) “无形者”四句: 谓没有形象和端绪的东西(指才、德),是行事的主宰和根本。形之君,行为的主宰。
(22) “上见其原”二句: 谓从上去发现事物本源,往下去通晓事物演变。
(23) “虽贵”六句: 引文见《老子》第三十九章,文字略异。
(24) 周成王: 武王子,名诵,前1024—前1005年在位。周公旦: 武王弟,采邑在周(陕西岐山北),故称周公,辅佐成王,摄政当国,受封于曲阜(在今山东)为鲁开国君主。
(25) 自取病: 自讨没趣。
(26) 细人: 小人,见识短浅者,此为宣王自谓。
(27) 太牢: 《大戴礼记·曾子天圆》:“诸侯之祭,牛曰太牢。”一指牛、羊、豕三牲。
(28) 制则破焉: 加工磨制就会破坏天然本色。
(29) 太璞不完: 天然玉石就会缺损。太璞,指未经琢磨加工的玉石。
(30) 形神不全: 身心都不完美(如璞玉受损害一样)。
(31) 虞: 同“娱”。
(32) 制言: 命令。
(33) 曰: 此下为作者对颜斶的评论。一本作“君子曰”。
(34) 归真反璞: 回复隐士的本来面目,正如雕琢之玉返回到自然之璞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