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s

  • 世说新语 (167)
  • English (147)
  • 道德经 (87)
  • 李白 (33)
  • 苏轼 (25)
  • 杜甫 (21)
  • Gaming (14)
  • 白居易 (12)
  • 辛弃疾 (11)
  • 杜牧 (10)
  • 李煜 (10)
  • 刘义庆 (10)
  • 陆游 (9)
  • 王安石 (9)
  • 欧阳修 (9)
  • 晏几道 (9)
  • 战国策 (9)
  • 司马迁 (9)
  • 王维 (8)
  • 李清照 (8)
  • 李商隐 (8)
  • 摘抄 (8)
  • 刘禹锡 (7)
  • 王昌龄 (6)
  • 韦庄 (5)
  • 秦观 (5)
  • 柳永 (5)
  • 孟子 (5)
  • 温庭筠 (4)
  • 晏殊 (4)
  • 庄子 (4)
  • 左传 (4)
  • 孟浩然 (4)
  • 韩愈 (3)
  • 陶渊明 (3)
  • 论语 (3)
  • 范仲淹 (3)
  • 王勃 (3)
  • 张九龄 (3)
  • 岑参 (3)
  • 冯延巳 (3)
  • Typography (3)
  • 黄巢 (2)
  • 随笔 (2)
  • 贺铸 (2)
  • 贺知章 (2)
  • 词语 (2)
  • 祖咏 (2)
  • 王国维 (2)
  • 王之涣 (2)
  • 林逋 (2)
  • 曹操 (2)
  • 张若虚 (2)
  • 张先 (2)
  • 宋玉 (2)
  • 孟郊 (2)
  • 墨子 (2)
  • 卢纶 (2)
  • 刘长卿 (2)
  • 乐府诗集 (2)
  • Others (2)
  • 黄庭坚 (1)
  • 高适 (1)
  • 骆宾王 (1)
  • 韩非子 (1)
  • 韦应物 (1)
  • 陶弘景 (1)
  • 陈寿 (1)
  • 陈子昂 (1)
  • 陈与义 (1)
  • 金昌绪 (1)
  • 郦道元 (1)
  • 贾谊 (1)
  • 贾岛 (1)
  • 诸葛亮 (1)
  • 诗经 (1)
  • 褚少孙 (1)
  • 虞世南 (1)
  • 蒋捷 (1)
  • 荀子 (1)
  • 花蕊夫人 (1)
  • 罗隐 (1)
  • 王观 (1)
  • 王翰 (1)
  • 王羲之 (1)
  • 王绩 (1)
  • 王禹偁 (1)
  • 王湾 (1)
  • 王实甫 (1)
  • 潘阆 (1)
  • 海子 (1)
  • 柳宗元 (1)
  • 杨慎 (1)
  • 杜秋娘 (1)
  • 李颀 (1)
  • 李贺 (1)
  • 李绅 (1)
  • 李璟 (1)
  • 李斯 (1)
  • 李密 (1)
  • 李之仪 (1)
  • 朱庆馀 (1)
  • 曹植 (1)
  • 晏子春秋 (1)
  • 成语 (1)
  • 徐凝 (1)
  • 归有光 (1)
  • 张籍 (1)
  • 张祜 (1)
  • 张溥 (1)
  • 张旭 (1)
  • 张志和 (1)
  • 张岱 (1)
  • 常建 (1)
  • 崔颢 (1)
  • 崔护 (1)
  • 岳飞 (1)
  • 屈原 (1)
  • 宋祁 (1)
  • 宋濂 (1)
  • 孙洙 (1)
  • 孙子 (1)
  • 姜夔 (1)
  • 国语 (1)
  • 周邦彦 (1)
  • 周敦颐 (1)
  • 吴均 (1)
  • 南北朝 (1)
  • 儒家 (1)
  • 佚名 (1)
  • 余秀华 (1)
  • RandomQuestions (1)
  • Ethics (1)
  • Home

    伤仲永

    Published Mar 01, 2022 [  王安石  ]

    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
    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
    王子曰: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。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。卒之为众人,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。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,不受之人,且为众人;今夫不受之天,固众人,又不 受之人,得为众人而已耶?

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译文

      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,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。仲永出生五年,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,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。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,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。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,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。他的诗以赡养父母,团结族人为主旨,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。从此,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,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。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,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,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。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,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,不让他学习。

     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。明道年间,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,在舅舅家见到他,他已经十二三岁了。我叫他作诗,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。又过了七年,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,再次到舅舅家去,问起方仲永的情况,他说:“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。”

      王安石说:仲永的通晓、领悟能力是天赋的。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,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。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,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,如此有才智的人,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,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;那么,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,本来就是平凡的人,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,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?

    注释

    • 伤:哀伤,叹息。
    • 金溪:地名,今在江西金溪。
    • 隶:属于。
    • 生:生长到。
    • 识:认识。
    • 书具:书写的工具(笔、墨、纸、砚等)。
    • 求:要。
    • 异:对······感到诧异。
    • 借旁近:就近借来。旁近,附近,这里指邻居。
    • 与:给。.
    • 养:奉养,赡养。
    • 收族:团结宗族,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。收,聚,团结。
    • 意:主旨(中心,或文章大意)。
    • 一:全。
    • 指:指定。
    • 就:完成。
    • 文:文采。
    • 理:道理。
    • 邑人:同(乡)县的人。
    • 奇:对······感到惊奇(奇怪)。
    • 稍稍:渐渐。
    • 宾客: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,宾,本文的意思是状语。
    • 乞:求取。
    • 利其然: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。利,认为······有利可图。
    • 日:每天。
    • 扳:通“攀”,牵,引。
    • 环:四处,到处。
    • 谒:拜访。
    • 明道:宋仁宗赵祯年号(1010年5月30日-1063年4月30日)。
    • 从:跟随。
    • 先人: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。
    • 前时之闻:以前的名声。
    • 复:又,再。
    • 泯然众人矣:完全如同常人了。泯然:消失,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。众人,常人。
    • 王子:王安石的自称。
    • 通:通达。
    • 悟:聪慧。
    • 受:接受。
    • 天:先天。
    • 贤:胜过,超过。
    • 于:比。
    • 材:同“才”,才能。
    • 卒:最终。
    • 于:被。
    • 不至:没有达到要求。.至,达到。
    • 彼其:他。
    • 已:停止。
    • 耶:表示反问,相当于“吗”、“呢”。▲

    文言知识

    一、通假字

    (1)扳:通“攀”,牵,引。 (2)材:通“才”,才能。

    二、词类活用

    (1)形容词作意动词 “邑人奇之”之中的“奇”,是“以……为惊奇、诧异”的 意思 “父异焉”之中的“异”,是“对……感到惊异”的意思

    (2)名词作意动词 “父利其然”之中的“利”,是“认为……有利可图”的意思 “宾客其父”之中的“宾客”,是“以宾客之礼相待……”的意思

    (3)名词作状语 “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”中的“日”名词作状语,是“每天”的意思

    (4)动词用作状语 “忽啼求之”中的“啼”,原是动词“出声哭”的意思,这里作状语“哭着”的意思

    三、一词多义

    自 (1)并自为其名(名词,自己) (2)自是指物作诗立就(介词,从)

    闻 (1) 余闻之也久(动词,听说) (2)不能称前时之闻(名词,名声)

    其 (1)其诗以养父母(代词,这) (2)稍稍宾客其父(代词,他的)

    然 (1)父利其然也(代词,这样) (2)泯然众人矣(形容词,词尾……..的样子)

    为 (1)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(动词,作为) (2)卒之为众人(动词,成为)

    贤 (1)贤于材人远矣:(胜过) (名词作动词) (2)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:(有才能)

    四、虚词用法

    之 (1)不能称前时之闻(助词,的。) (2)不受之人(兼词,之于。) (3)卒之为众人(取消句子独立性,不译。) (4)忽啼求之(代词,代书具) (5)借旁近与之(代词,代仲永) (6)余闻之久也(代词,代这件事)

    于 (1)环谒于邑人(介词,到。) (2)于舅家见之(介词,在。) (3)贤于材人远矣(介词,比。) (4)受于人者不至(介词,从,引出动作的对象。)

    自 (1)还自扬州(从。) (2)并自为其名(自己。)

    然 (1)泯然众人矣(形容词词尾 ……的样子) (2)父利其然也 ( 代词,这样)

    五、古今异义

    (1)自是指物作诗立就(是:古义:“自是”组合意为“从此”;今义:判断动词) (2)或以钱币乞之(或:古义:不定代词,有的人;今义:或许,或者。) (3)其文理皆有可观者(文理:古义:文采和道理;今义:表示文章,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) (4)稍稍宾客其父(稍稍:古义:渐渐;今义:稍微。) (5)泯然众人矣(众人:古义:平常人;今义:许多人,大家。) (6)从先人还家(先人:古义:王安石死去的父亲;今义:自己的前辈。)

    六、文言句式

    (1)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
    (2)省略句 省略宾语 “不使学”中省略宾语“之”,可补充为“不使之学”;“令作诗”中也省略宾语“其”,可补充为“令其作诗”。 省略主语 “还自扬州”中省略主语“我”,可补充为“我还自扬州”。 省略介词 “受之天”中“之”后省略“于”,可补充为“受之于天”;“借旁近与之”中“借”后面省去了介词“于”,可补充为“借于旁近与之”。

    (3)倒装句 “还自扬州”是倒装句,正确的语序是“自扬州还”。 ▲

    Reference